首页 能源战略 油气 电力 煤炭 新兴能源 节能环保 资料库 视频资讯

低碳/循环

旗下栏目: 减排/服务 环境保护 低碳/循环 清洁能源

垃圾分类“成绩单”难看 城市管理者怎么办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报                   发布时间:2016-11-16
摘要: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固废处相关的统计数据,预计至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会达到每日2.8万吨,每天将产生一座垃圾山。 近些年,垃圾围城的现象常见诸报端,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如何破局。垃圾填埋因臭气熏天而令周边居民怨声载道、垃圾分类因缺少
垃圾,分类,成绩单,难看,城市,管理者,怎么办,根据,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固废处相关的统计数据,预计至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会达到每日2.8万吨,每天将产生一座“垃圾山”。

  近些年,“垃圾围城”的现象常见诸报端,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如何破局。垃圾填埋因臭气熏天而令周边居民怨声载道、垃圾分类因缺少公众参与停滞不前,垃圾焚烧项目因周边群众反对被叫停时有发生,如何处理迅速增长的生活垃圾,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近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构建邻利型服务设施,实现共享发展。此外,还严禁占用垃圾焚烧项目用地。

  业内认为,《意见》其实明确了垃圾处理绕不开垃圾焚烧这条路,而垃圾焚烧更绕不开垃圾分类这条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诸位专家均表示,只有做好垃圾分类,垃圾焚烧才会更安全、更清洁、更高效。健全的垃圾分类是垃圾焚烧发电的前提条件。

  垃圾分类“成绩单”难看,怎么办?

  本月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将设置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设置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而北京与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试”了16年,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记者根据北京城管委公布的生活分类小区名单,于11月9日随机探访了位于朝阳区的几个新老小区,除了垃圾桶外观是否整洁的区别外,其他并无二致,市民并不管什么厨余垃圾、其他垃圾,随意抛弃。有的小区建筑垃圾直接堆放在垃圾桶旁边,有的直接将印有“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垃圾桶绑上,只留一个装“其他垃圾”的桶,有的小区还赫然悬挂着朝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颁布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牌子。

  首都北京尚且如此,让人如何对国内其他城市抱有希望。这让人不禁困惑,垃圾分类为何进度缓慢?

  “在宣传或推行分类的过程中,更多是从正面来讲,负面讲得太少。而我认为,应该多讲一些不分类的坏处。现在总说垃圾是资源,要通过分类回收实现垃圾减量,但事实上,垃圾就是污染源,垃圾分类不等于垃圾减量,也不等于资源回收,只是通过分类能为垃圾减量、为资源回收创造有利条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对本报记者表示。

  如何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刘建国认为,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政府要处于主导地位,进行市场运营,但前提是公众的参与。居民自身作为污染者的责任要得到体现,应该宣扬分类是每个居民的责任和义务,不分类就是在做坏人坏事。同时,居民还需要为垃圾处理付费,政府收费后再把钱拿来委托企业去建设,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

  据了解,目前,我国多地都在收生活垃圾处理费,但是收缴的比例不高,南方高于北方,“但总的来讲,收的钱不足以支付整个垃圾处理的成本。”刘建国表示。

  以环保能源等为主产业的民营企业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元珞认为,现在从民众开始做垃圾分类有一定难度,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系统工程。“垃圾分类和末端处理要做好结合,这样分类才彻底。民众的前期分类做好了,末端处理跟不上,环卫工人直接扔上车运走,拿到填埋场堆积处理。民众的分类积极性会被打压。”王元珞对记者表示。

  分类探索部分城市有亮点

  然而,垃圾分类毕竟提倡了很多年,很多地区都在探索,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坦率地说,我并没有发现哪个城市做得非常成功,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有一定亮点,但是整体来讲,跟当初拟订的目标,与社会的期望,仍有相当的差距。”刘建国说。

  而王元珞告诉记者,现在实行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方法有一定难度,浙江省金华市的方法是让民众进行会腐烂、不会腐烂分类,做得比较成功。

  据了解,从2014年5月起,金华在乡镇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在实施垃圾分类时采用了“二分法”,即分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垃圾两种,可腐烂的就地堆肥,用于还田增肥和制作环保酵素;不可腐烂的集中外运。

  原金华市委副书记陶诚华表示,不少人觉得垃圾分类好是好,可怎么分类是门技术活,在农村难以推广。如果光是讲可回收、不可回收,农民不一定懂。按照“会烂”“不会烂”这“两分法”,易于记忆、便于操作,农民很容易接受。

  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卜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苏州的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到位,亮点是餐厨垃圾处理。

  “苏州市引进了清华大学的一个有关餐厨垃圾的研究项目,并且给予资金资助,成立了江苏洁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现在公司能够将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做成生物柴油,还有一部分可以做成肥料,应用于作物上去,形成循环经济。此外,政府要求市内的餐饮机构都要与这家公司进行签约,产生的垃圾由该公司进行收集,收集费用由城管部门承担。如今苏州的地沟油也已基本杜绝。”卜秋介绍说。

  从“邻避”到“邻利”规范需先行

  垃圾分类投放之后,下一步就要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处理不外乎填埋、焚烧等方式。而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设施处理能力总体不足,普遍存在超负荷运行现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占地较省、减量效果明显、余热可以利用等特点,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也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

  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设市城市已建成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20座,焚烧处理能力21.9万吨/日,占总处理能力的三成多。

  但是,很多民众认为,焚烧必定产生污染,而且我国部分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存在标准较低、运营不善、监管缺位、污染超标等问题。所以,“邻避效应”——“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现象凸显。

  此次《意见》提出,要加强焚烧设施规划选址管理,项目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强化规划刚性,严禁擅自占用或者随意改变用途,严格控制设施周边的开发建设活动。

  王元珞向记者指出,《意见》规划先行的理念非常好,以前垃圾焚烧项目落地之后,周围还开建房地产项目,老百姓不理解也属正常。

  此外,《意见》还明确,要建设高标准清洁焚烧项目;构建“邻利型”服务设施,变“邻避效应”为“邻利效益”,实现共享发展;加强监管、接受公众监督。

  那什么是“邻利”,怎样做才是“邻利”?就是在落实环境防护距离基础上,面向周边居民设立共享区域,因地制宜配套绿化、体育和休闲设施,实施优惠供水、供热、供电服务,安排群众就近就业,将短期补偿转化为长期可持续行为,努力让垃圾焚烧设施与居民、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

  “文件的出台对垃圾焚烧企业来说是种激励,但是,我们也倍感压力,以后垃圾焚烧只会更环保、更高效、更‘邻利’,对企业来说,这是强有力的规范。”王元珞表示。

  专家也表示,我们一部分垃圾焚烧电厂使用的技术并不亚于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技术本来就是国外引进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本土化”了,更适应中国的垃圾种类,现在关键是提升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全过程、全方位监管问题。